“移世界”与“移我情”

                                       ——论梅花组诗中高启与张问陶的创作倾向

一、意象的运用分析

高启:

1、景语多于情语,有全诗皆景语者(字面上)。意象密集,作用多为环境烘托与意境构成,与其他意象是一个有机整体,营造一种冷寂孤独的氛围情感含蓄蕴藉,颇有字外之意,

2、但乏新意,基本上沿袭的是前人有所兴寄的路。用的意象和典故基本也是前人用过很多的。

3、可贵的是经过诗人精心的裁剪和拼接,组诗构境和谐统一,因此读来美感十足。

4、组诗是以意象和意境构造为主,情感为暗线,以情感的流动安排意象群落

张问陶:

1、情语多于景语,有全诗皆情语者(字面上)。意象较为疏落,意象的运用多于诗人的议论结合在一起,多为传达性情和议论的一种需要,情感直白高扬。

2、缺点是稍显意随言尽,议论太多,有空唱高调的嫌疑

3、可贵的是独特的心灵高唱,新意随处可见,发前人所未道

4、组诗以情志气势为主,抽象概念较多,譬如“性情、骨、风骨、逸气、气韵、清净、性灵”,情感是主线,意象本身之间并无太大联系,主要为情感服务。

 

二、用典
    
高启特色在于用事典(包括何逊、赵师雄、罗浮客、林逋、孟浩然等),其中何逊典故用的最多,且有整首发挥者(梦断扬州阁掩尘一首,相逢远自洛阳归一首)。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语典,甚至可以说不上是典故,因为用语上前人用过的比较多。典故或与梅花直接相关,或与特意创造的意境(瑶台,缟袂,翠袖佳人,白衣宰相等)相谐,总体上说来都是为意境服务的。

张的特色在于语典,多能从出处中脱离出来,经过剪切加工为张所用,较有新意。譬如“静女”,张主要用来通过外在的静女形象,表现梅花的内在风骨。目的不在于烘托气氛,而且也不与梅花直接相关。类似的还有“对客岂无能舞鹤,赏心还是后凋松。”美人遗世应如此,明月前身未可知。”“从来不识司香尉,只仗东皇雨露恩。”另外还有一类与梅花相关的诗,譬如“自誓冬心甘冷落,漫怜疏影太横斜。”“记从驿使春前折,又向瑶台月下逢。”是在梅花与人的关系中展开的,根本作用还是在写梅花/人的性情。

第三部分其实在上两个层面中都会有涉及  如何避免重复?

建议结合到第一层面去分析而第一层面的分析也请不要平面的分析意象 而是分析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看看作者是怎样组合意象的 通过什么方式 运用什么手法 或者经由怎样的语言的安排布置来组合意象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的
三、语言的蕴藉雅化与通俗化

    同是梅花与其他花的对比,高启写“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张问陶写“老死空山人不见,也应强似洛阳花。”

    写梅花的落寞,高是“不共人言为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张写“此世何人能领略,为君终夜费相思”

写咏梅之诗难得,高写“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张则是“赠我诗难应束手,笑他人俗也知名”

    其他的还有张问陶在诗中直接发出的高唱,更是接近白话,“自是不开开便好,清高从未合时宜。”“从来不识司香尉,只仗东皇雨露恩。”“世外清名原第一,不修花史亦流传。”“天人装束天然好,便买胭脂画不浓。”“天生不合寻常格,莫与春花一例看。”可以看出,高启仍不脱文人含蓄蕴藉,幽怨烘托的“香草美人”的情趣,张问陶却是用一系列的否定,大胆嘲笑桃李和牡丹等受人追捧的名花,有一种负气的成分存在,颇似世俗中的“爱恨分明”的审美情趣

 

小结:

高启“移世界”——改变客观世界的现象,创造一个理想的审美世界,并在其中蕴藉自己的感情,使之成为美的对象。

张问陶“移性情”——改造自己的感情,尘缘空后,悟到真空,发现梅的内在美丽。以至最后发出“照影别开清净相,传神难得性灵诗。万花何苦争先后,独自能香亦有时。”的哲理思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