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戏曲想象与时空措置

作为汤显祖代表作的《牡丹亭》,浪漫旖旎,幽秘奇特,极富艺术魅力——这与该作品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精妙安排是分不开的。而这种安排的突出体现,就在于其内容中瑰丽的戏曲想象和结构上恰当的时空转换的完美结合。因此,对这二者的关联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考虑到学界对于相关论题的既有成果和不足,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在运用理论分析文本的同时加强对史实的考证,从汤显祖本人的生平、思想和作品文本两方面同时着手,从而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一、引言

(一)总体概括《牡丹亭》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二)强调《牡丹亭》的特色——以丰富的戏曲想象为支撑来实现的时空措置,具体表现为虚实变幻不断、时空跨度较大等等。

(三)由此引出话题: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征?而这样的特征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具体分析:对作者本人思想的追根溯源

(一)陈述汤显祖的生平思想。

1.幼时即受到道教影响

2.与佛教的渊源——僧人达观

3.与王学的密切关联——泰州学派

4.概括他的总体思想特征

5.分析他由此产生的文学创作思想

(二)重点分析其在创作《牡丹亭》时的基本思想。

1.时代背景

2.个人生活

3.由此引起的个人思想变化

4.写作动机

(三)得出结论:为什么汤显祖会这样来写牡丹亭。

1.为什么会使用“梦”作为主要的道具

2.为什么会采用生与死的交替来作为情节发展的重要工具

3.为什么会有反复不断的虚实变幻

三、对文本进行详细讨论

(一)总结涉及到时空措置、文章关键转折的章节。

1.梦境

2.生与死

3.时间线的跨越

4.现实空间上的转换

(二)具体分析这些情节出现的必然性及其意义与效果。

(三)综合概括这些情节的共同作用,简述其区别。

四、结语

(一)总结汤显祖思想对《牡丹亭》时空措置的影响。

(二)概括文中具体情节的时空措置的体现及其作用和效果。

(三)延伸思考其特征的一般规律,以及其他的戏曲作品是否有这一特色。

(四)肯定将时空措置与戏曲想象完美结合的《牡丹亭》的意义及其艺术效果。

 


陈艳梅  1141043077   文新中基一班

论文题目:《论金圣叹对<西厢记>的雅化》


论文提要:金圣叹作为众多《西厢记》批评者中的集大成者,他充分彰显了高度张扬的主体性批评意识,集中表现在他对《西厢记》的雅化。论文将从题旨和艺术层面对金本西厢的雅化方式、雅化原因、雅化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探求金圣叹对《西厢记》进行再创作的意图以及主流精英文化与俗众大众文化审美趣味之间的离立与对抗的张力。


论文关键词:《西厢记》 雅化   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  张力


论文正文:(一)金圣叹对《西厢记》实现雅化的方式

            1对曲辞的改造,具有字数整齐,句式对偶,辞藻考究的特点;

            2对宾白、科范、科诨的删改,改变了人物形象,雅化了爱情故事;

            3对部分情节的改变,强化情,淡化欲,让爱情故事变得圣洁;

            4 运用《诗经》、唐诗的相关内容为批评话语,提点了文辞的内涵。

         

(二)金圣叹对《西厢记》实现雅化的原因

            1当时的文化背景,包括(1)戏曲的功能、创作指向的变化,(2)当时的文化心理、文化体制、文化思潮等;(3)统治者的禁戏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变化;(4)诗歌艺术等主流文学的挤压,戏曲向诗学传统的回归;

            2金圣叹本人的身份,性格、批评时的心理和心态;其他文学形态对他的影响

          

(三)金圣叹对《西厢记》进行雅化的影响及意图

(1)对《西厢记》的地位价值、文化品格、传播的影响;

(2既保留民间说唱艺术的精华,又有意识追求形式美和高雅的艺术格调,雅俗兼具所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3)批评角度从文本出发,喜剧效果、舞台效果的缺失,对戏曲独立发展的影响;

(4)去除了伦理成见,扩充了审美空间,构建了话语特权,寻找主题位置

(5)拓展研究主流精英文化与俗众大众文化审美趣味之间的离立与对抗的张力。

 

(四)结论(待完善)

 

想法太多一篇课程论文如何能容得下这么多?况且这么多点 如何落实文本细读?

建议:只选取其中一个小的话题展开 比如 从你的材料中看到还比较有探讨意义的  是  如何以《诗经》、唐诗的相关内容为批评话语,提点文辞内涵,达到雅化的 

选出金本中的这些材料 讨论金圣叹在确立自己的评点话语时  如何从传统诗学资源中汲取了养料 汲取了哪些东西?怎样改造 化用的  用了什么手法改造的 化用的好处表现在那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