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构架是可以的
动笔写吧 有时候想是一回事 写下来又是另一回事
关键是文本细读与分析如何落实 写得过程中还会有问题冒出来的 到时再做细部调整
《从<梦记>与<答丁菡生询回生书>探究民间信仰对儒者冒襄的影响》提纲
本文将分析《梦记》与《答丁菡生询回生书》中冒襄于梦中所历鬼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信仰仪式,以凸显民间信仰之于冒襄的意义,以及在体验过程中体现出的民间价值观对儒家观念的介入,还原一个真实的冒襄。说明民间话语渗入到士人话语中,将着重分析两个细节:其一是冒襄在祈神求福过程中表现出的罪己的倾向,祈求罪孽转移达到保亲的意图;其二是荒年赈粥是儒家济世救民之公还是积纳福泽之私。儒家礼义与民间信仰中的一些观念有重合之处,这一部分很容易便在冒襄身上达到融合和强化,而一些与儒家礼义有背驰之处的民间观念则会将其消解,这种强化和消解在冒襄身上又是如何体现的。本文将从这三个大方向研究民间信仰对冒襄人格的建构。
正文:
一、 引言
简单梳理冒襄人生中对其有重要意义的宗教体验:
四岁:目睹曾祖母沙太孺人病后“发黑齿生”之异状。
二十八岁:作《梦记》载五异梦。
三十二岁:于关帝君前卜签得签诗暗示与董小宛的姻缘纠葛。
四十二岁:赈灾与梦游天宫。
二、深入分析文本:
1、民间信仰的生命体验
(1)梦之神秘体验——人界、鬼界、仙界
对鬼怪的书写:丑却非恶
神仙世界的建构:伟丈夫、蓬莱仙岛、仙人
(2)信仰体验仪式:行善、绝食、书写
(3)梦与真实:警示、预示
2、民间话语渗入儒家道德体系
(1)孝与罪己
将双亲所遇灾祸之因归为身行不义触怒神灵
灾病转移或折寿以保双亲
(2)赠灾伟业——儒家济世救民之公与积纳福泽之私
罪善相抵的观念不断插穿其中
3、民间信仰对儒家观念的强化与消解
(这一部分该怎么写暂时还没想好)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