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戏曲想象与时空措置
1141043086 张琰 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
作为汤显祖代表作的《牡丹亭》,浪漫旖旎,幽秘奇特,极富艺术魅力——这与该作品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精妙安排是分不开的。而这种安排的突出体现,就在于其内容中瑰丽的戏曲想象和结构上恰当的时空转换的完美结合。因此,对这二者的关联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考虑到学界对于相关论题的既有成果和不足,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在运用理论分析文本的同时加强对史实的考证,从汤显祖本人的生平、思想和作品文本两方面同时着手,从而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一、引言
(一)总体概括《牡丹亭》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二)强调《牡丹亭》的特色——以丰富的戏曲想象为支撑来实现的时空措置,具体表现为虚实变幻不断、时空跨度较大等等。
(三)由此引出话题: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征?而这样的特征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具体分析:对作者本人思想的追根溯源
(一)陈述汤显祖的生平思想。
1.幼时即受到道教影响
2.与佛教的渊源——僧人达观
3.与王学的密切关联——泰州学派
4.概括他的总体思想特征
5.分析他由此产生的文学创作思想
(二)重点分析其在创作《牡丹亭》时的基本思想。
1.时代背景
2.个人生活
3.由此引起的个人思想变化
4.写作动机
(三)得出结论:为什么汤显祖会这样来写牡丹亭。
1.为什么会使用“梦”作为主要的道具
2.为什么会采用生与死的交替来作为情节发展的重要工具
3.为什么会有反复不断的虚实变幻
三、对文本进行详细讨论
(一)总结涉及到时空措置、文章关键转折的章节。
1.梦境
2.生与死
3.时间线的跨越
4.现实空间上的转换
(二)具体分析这些情节出现的必然性及其意义与效果。
(三)综合概括这些情节的共同作用,简述其区别。
四、结语
(一)总结汤显祖思想对《牡丹亭》时空措置的影响。
(二)概括文中具体情节的时空措置的体现及其作用和效果。
(三)延伸思考其特征的一般规律,以及其他的戏曲作品是否有这一特色。
(四)肯定将时空措置与戏曲想象完美结合的《牡丹亭》的意义及其艺术效果。
《从<三国演义>中人物品藻套语的使用看选官制度变化对清议之风的影响》文献研究综述
作者:黄紫 学号:1141043045
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
《三国演义》中人物品藻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是空白,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七分实三分虚”的历史演义小说在本身就涉及到历史书写与文学书写的统筹与权衡的问题,也正是这一问题,导致读者既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做一部信史来读,又不能把它当做一部纯属虚构,只做消遣的文本来读,研究者既不能把它置于严谨的史学语境下进行分析,又不能抛却作者苦心孤诣筹措,符合历史真实的情节、人物、语言,只当做单纯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加之历史演义小说长久以来的“史余”地位,导致了研究时定位的模糊和尴尬,导致横跨文学史学两大范畴的诸多问题难以得到相应的重视。《三国演义》中人物品藻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品藻”一词出现在《汉书·扬雄传下》:“爰及名将尊卑之条,称述品藻。”颜师古注:“品藻者,定其差品及文质”,品藻一词的意涵本身就包括对人物等级品性,审美特质的判定两个方面,其价值判断,文学色彩是双重并倚的两个层面。再加上品藻系统的核心部分中的品藻主体多为名门士族,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品藻的内容既包括任务的门第出身,又包括人物的心性、品行,也具有可以进行文学发挥的空间,品藻的对象也多是士族名流,修养、品性、举止亦具有审美价值,故而《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品藻必然会呈现出不可忽视的文学性。品藻系统的核心部分多直接取材于正史,更是研究东汉末魏晋时期人的语言风格习惯的有力资料。
不可忽略的是,东汉末魏晋时期人物的品藻是与官吏的选拔直接挂钩的,那么该时代士人的语言习惯及风格难免受到选官制度,统治者人才观变化和分化的左右,那么,选官制度与人物品藻之间的关系则成了不可避免的议题。具体来说,《三国演义》人物品藻中出现的复现词句更是集中表现了选官制度,贵族门阀政治,地域文化群体对人物品藻的影响。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整个人物品藻系统呈现出的内容形式上诸多特点也都多多少少受到政治制度影响。
同时,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评论都受到人物品藻的风气和与人物品藻挂钩的选官制度的影响,这是文学史上特殊阶段的特殊现象。《三国演义》这一历史演义小说开山之作中能直接反映上述时期人物品藻情况原貌的部分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物品藻系统研究是一门横跨文学史学两大科目的学问。
然而这个问题却被前辈研究者搁置或者忽略掉了,呈现出一种文学史学严重分化的态势,破除文史分家的狭隘观念,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的人物品藻自成一个有机系统:这一系统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借单一人物之口对其他人物进行品藻,第二部分借群体之口对其他人物进行品藻即通过俗语形式对人物进行品藻,第三部分就是诗赞类即借用后人诗文对人物进行品藻。这三种方式无论是在品藻形式、语言风格,价值取向上都因为时代,主体,对象的不同呈现出巨大的差别。第一部分评价主体是与文本中被品评对象身处同时的其他个体人物,语言风格正是汉末魏晋的语言风格,并且多直接见于正史,是作者文学发挥较少,比较能体现历史真实的一部分。第二部分评价主体是第一部分的扩大与延展,第一部分的评价主体多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人或其他,而第二部分的评价主体在身份上打破了社会地位的限制,在数量上也体现了群体化的趋势,这就导致了这一部分的品藻不见于正史,是作者合情合理的文学想象,那么,就掺杂进了更多非文本发生时代的因素,距离品藻对象就隔了一层。第三部分则是作者或搜集,或代言呈现在文本中以诗歌形式出现的对人物的品藻,虽然也能体现出一定与本文论题相关的内容,但是在语言风格和品藻形式方面已经与汉末魏晋时期流行的模式相去甚远,同时存在着署名周静轩和毛宗岗的两次增添,删改和替换,已经很难见到原貌,故而要研究东汉末魏晋时期政治制度对士人风貌及语言习惯的深刻影响,东汉末魏晋时期人物富有文学性的品藻传统,第一部分也是核心部分最具有说服力。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唐长孺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清楚地阐释了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原因和意义,九品中正制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博弈,学门与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等深刻的历史命题,方诗铭先生的《三国人物散论》具体篇目中也对三国人物的起家门第等做出了考据,并将《三国演义》与正史进行了勾连与对读,意图纠正因为《三国演义》广泛传播早成读者对历史人物的脸谱化,程式化认识,这种将文学文本与史学研究结合的方法是方先生大胆而有力的尝试,也正是填补上述空白的第一步。日本学者宫崎市定的《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更加具体地呈现了九品官人法(宫崎市定先生坚持认为应该称为九品官人法)的源流及其对请浊流,贵豪族的区分等命题,也一再强调了九品中正制体现的趋向分裂的“离心力”与趋向统一的“向心力”之间的博弈;后进中有上海师范大学王莉娜的博士学位论文《汉晋时期颍川荀氏研究》、延安大学马骁飞硕士学位论文《江东世族研究》、尹建东发表在2013年5月第30卷第3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的《东汉魏晋时期巴蜀豪族与南中大姓发展差异性之比较》将关注点投射在更加具体的地域大姓势族的研究上,南昌大学马骏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国人才选用比较研究》则着眼于制度下魏蜀吴三国统治者的人才观异同,将魏国首创的九品中正制融入到该时代人才观的生成中。王晓毅发表在2010年第2期《文史哲》上的《再论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历史真相》主要着力于厘清九品中正制内部的一些问题,推翻一些错误的旧识。
毕岸发表在《山东文学》2010年第4-12期上的《名门下的阴影——解析<三国演义>中的门阀形象》一文虽然关注到了门阀政治在《三国演义》中的体现,却流于浅显的阐述和解读,实在不能说明一个严肃史学命题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作用及意义。也完全没有注意到人物品藻与门阀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
裴云龙发表在2011年第1期《明清小说研究》上的《新论<三国演义>中论赞诗文的演化》则难得地注意到了《三国演义》人物品藻系统的最外围——论赞诗文。但文章只是从版本学范畴论述了《三国演义》中论赞诗文的两次增删及其特点和价值取向,并没有认识到论赞诗文作为《三国演义》品藻系统这一有机整体外围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更没有深入挖掘人物品藻的核心内容。
新疆大学于黎明的学位论文《<三国志注>复音形容词研究》及复旦大学古籍所吴金华发表的《<三国志>双音节雅言词散论》都是从语言学层面解读了《三国志》及《三国志注》中体现出的语言习惯,其中征引了不少被《三国演义》收录的人物品藻语言,这一部分与我要研究的人物品藻系统核心部分体现出的东汉末魏晋时期的语言习惯风格及其受政治制度的影响存在交集,但是上述二者只是立足语言学对该时代新词的生成与运用进行阐释和归类,并没有明确将该时代用词特点和造词习惯同人物品藻的时风联系起来,也没有将原因深究到政治制度上,属于单纯的语言学研究。而要揭示一时代语风格用词习惯等语言学问题,对政治制度尤其是与文人仕进相关的选官制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语言学的研究可以作为量化《三国演义》品藻系统核心部分的辅助,揭示该时期人物品藻在形式内容上的诸多特点及形成原因。
兰州大学陈绍唐的硕士生学位论文《<三国志>关键人物评价辨疑》则关注到了“套语”这一问题,“套语”体现在《三国演义》中则是人物品藻系统多次复现的那一部分。文章对《三国志》中历史人物既定评价进行质疑,这种质疑既定评价的研究方向也可以作为讨论《三国演义》人物品藻系统中最能体现选官制度对人物品藻影响的研究的参考。
通观上述,史学界关于九品中正制和门阀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颇为完备,并呈现出具体化,深入化,地域分化的趋势,然而,史书中多有记载的汉末魏晋人物品藻内容只被当做论证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形成发展的充分不必要论据,而忽略了人物品藻以及其反映的语言风格习惯和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而对《三国演义》人物品藻系统相关论题的专门研究则处于严重不成熟阶段,方诗铭先生的可贵意识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扬,这根学界缺乏通才的现状是密切相关的。填补《三国演义》人物品藻系统研究这一空白要求在对《三国演义》进行文学史学交融的考量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文学作品,史学作品的对读,例如《三国志》《人物志》《后汉书》《世说新语》相关部分的阅读,并对相关文献研究进行选择梳理归类工作,这无疑具有非常大的难度,这也是研究空间大的代价。所以研究一定要分步骤进行,首先就是从《三国演义》文本中发现问题,将人物品藻系统各部分特征梳理清楚并富有逻辑性地呈现出来,然后再根据人物品藻系统中出现的集中特征缩小切口,加大纵深,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这样既增强了可行性又降低了难度,保证本科生这一阶段完成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专著:
1.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书局,2011年4月第1版;
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华书局,2011年4月第1版;
3.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4.【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中华书局,2008年3月第1版;
学位论文:
1.王莉娜: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汉晋时期颍川荀氏研究》,2013.3.15;
2.张少雄: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末魏晋颍川荀氏家族研究》,2013.5;
3.马骁飞: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江东世族研究》,2013.6;
4.马骏: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国人才选用比较研究》。200812.1;
5.于黎明:新疆大学学位论文《<三国志注>复音形容词研究》,2012.5.26;
6.陈绍唐:兰州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三国志>关键人物评价辨疑》,2007.5.1;
期刊:
1.尹建东:《东汉魏晋时期巴蜀豪族与南中大姓发展差异性之比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5月第30卷第3期;
2.王晓毅:《再论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历史真相》,《文史哲》,2010年第2期;
3.毕岸:《名门下的阴影——解析<三国演义>中的门阀形象》,《山东文学》,2010年第4-12
期;
4.裴云龙:《新论<三国演义>中论赞诗文的演化》,《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1期;
5.吴金华:复旦大学古籍所《<三国志>双音节雅言词散论》2007.6.15;
6.方诗铭:《关于汉晋琅玡诸葛氏的“族姓”问题——论诸葛亮与刘备的政治结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