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问题概述
(一)心理问题及其类型
1.心理问题的含义
什么是心理问题,人们时常有一些误解。如:以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俗称疯子;以为神经症就是精神病。正是这些误解使旁观者谈之色变,避之不及,使得一些当事人遭受歧视,讳疾忌医,甚至因此错过早期最佳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时期,造成严重的精神异常。其实有心理问题的人十分普遍,但绝大部分都不是病,而只是个人成长中的一个个过程和一次次经历而已。所谓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都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的内在精神因素准确地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地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和绝对的界限,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谱。连续谱的两极,一极是正常心理,一极是严重的精神异常,绝大部分是介于两极之间,由于每个人在成长过程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不同的时期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即人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2.心理问题的类型
通常心理问题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
(1)心理困扰
主要指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产生的轻度心理问题。心理困扰包括自我认识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人格发展问题、学习策略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和性问题以及求职择业问题等等。心理困扰表现较为浅表,明确,没有泛化,且时间不长,通过自我调适或他人开导或1—2次心理咨询就能解决。这一类轻度的心理问题在心理问题人群中大约占70—80%。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无法按适宜的方式进行社会行动,不能适应社会而导致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出现偏离的心理现象。心理障碍主要是指神经症、人格异常和性心理障碍等等中度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个性、成长环境或重大事件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往往表现出长期困惑、痛苦不能自拔,且已泛化到对自我、社会及其他人和事情的评价,必须求助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用较长时间才能解决。这类中度的心理问题在心理问题人群中大约占10—20%。
(3)精神疾病
主要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机体的行为严重脱离周围环境,自身心理活动过程的知、情、意严重失调,从而不能保持正常生活的重度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和反应性精神病等。这一类重度的心理问题在心理问题人群中仅占5%。
(二)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
1.心理异常的标准
(1)以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为标准。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人依照社会生活的要求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他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心理异常是对某一文化常模或社会准则的偏离,其行为是对社会准则的破坏,或行为无法预测。当然,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是受时间、地点、习俗和文化等条件影响的,人的行为或心理是否健康、正常,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有不同的标准。如同性恋,在有的社会文化中就被看作是一种病态的性行为,而在另一种社会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正常。每个个体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心理、行为、社会角色都有约定俗成的要求。如,学生要能够学习,工人要能够做工等。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扮演他的社会角色,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强,且社会化程度比较高,达到了该社会文化对他的要求,他就会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否则就会被看作有心理障碍。
(2)统计标准。统计学方法是心理测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判定方法。如同人的身高、体重、红细胞计数、血压等有一个大致正常的范围一样,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尽管个体之间有较大的差异,但总体上有一个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如果偏离常态分布,超过某个界限值,就可以视为有心理障碍。这种判定方法的好处是操作比较简便,有客观的统计学指标。但缺点是人群中的少数人(如智商特别高的天才)就可能被当做是偏离正常范围而被错误地诊断为有心理障碍,而且,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即使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全部有了很大的提高,只要个体间有差异,这些差异就会当做是心理障碍,就总是有1%~5%的个体被认为存在心理障碍。
(3)以经验为标准。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当事人自己的主观经验,他们感到忧郁、不愉快,或自己不能自我控制某些行为,从而寻找帮助。这种判别标准在许多心理障碍者身上常有应用,但也有某些患者则由于坚决否认自己是“不正常的”而正好作为其行为异常的标准。其二是指相关专业人员根据自身的活动经验来判别正常和异常。这种标准应用普遍,但常因人而异,主观性较大。
(4)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有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常态人身上是一定不存在的,若在某些人身上发现这些致病因素或疾病的症状,则被判别为异常,例如麻痹性痴呆、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等,不是人人都有的,那么确定有无梅毒螺旋体或某些药物的存在就可以作为判别异常的依据。此时,物理化学检查、心理生理测验等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标准比较客观,但应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因为不少心理障碍并没有明显可查的生物学病因,而且,心理异常现象常常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2.心理异常的鉴别方法
判断是否有心理问题,特别是判断是否有某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实质上是一个心理评估与诊断问题,需要专业人员,如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等,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根据严格的诊断标准,按照严格的程序去实施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通常所使用的评估和诊断方法主要有:
(1)观察法:观察其行为是否异常;
(2)会谈法:在会谈中了解其思维、情感是否异常;
(3)测验法:用科学标准化心理测量量表测查是否偏离常模。
3.正确使用鉴别方法
是否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不能仅根据一些情绪或躯体现象就轻易做出判断,更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本来属于正常现象,可有些学生却盲目给自己“诊断”为某种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这对降低紧张情绪和缓解心理痛苦是很不利的,这种消极的暗示作用有时还会使情绪和躯体反应进一步加重,反而给身心调整带来障碍。正确使用鉴别方法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首先,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要求,如,中国古代表兄妹结婚叫亲上加亲,属于正常的现象,但现代社会却是不允许的。其次,心理健康的动态过程还表现在: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变。一个小孩子吸吮自己的手指头是正常的,但一个大学生还吸吮自己的手指头就属于异常的。另外,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社会也对人有不同的要求。
(2)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的状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要持相对和综合的标准。不能以单一的表现和绝对的数字为准则。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测验多一分即是异常,看一个心理或行为就下结论的做法是不符合心理健康的实际的。
(3)心理不健康与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心理疾病。因此,不能仅从一时一事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
(4)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每一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作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
(5)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有效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一个人心理不健康,连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加以调整。同时,要注意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塑造。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按照其严重性,可以分为一般困扰、情绪及行为障碍和精神障碍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
1.生活适应问题
这一问题在刚入大学的新生中较为常见。新生来到大学后,由于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生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
2.学习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
3.人际关系问题
进入大学后,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性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对异性的神密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如失恋、单相思等。
5.就业问题
自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金融危机、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等一系列问题,使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
(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与行为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与行为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焦虑障碍
(1)特定对象恐惧症,指个体对某个或某些物体或场所强烈的、持续的恐惧,尽管知道它实际上并不具有威胁,如对蛇、猫等动物,或对高处、黑暗、空旷的场所、飞机和电梯等特定情景恐惧。
(2)社交焦虑症,就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
(3)强迫症,是以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强迫症往往包括两类症状: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比如有的病人出门后总是不放心门是否关好;有的病人寄出信之后常担心地址是否写错。患者明知这些想法毫无意义,但又非想不可,因此焦虑不安,非常痛苦。强迫行为,其目的旨在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比如强迫性反复洗手,强迫性计数,强迫性礼仪动作等。
(4)广泛性焦虑,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基本特征为广泛性和持续性焦虑,常伴有头晕、胸闷、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但其紧张不安与恐慌程度和现实处境很不相称。
(5)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由异乎寻常的痛苦事件引发的精神障碍,也就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或持久的反应。它能够诱发恐惧、无助或对损伤、死亡威胁反映出的恐怖。典型表现是有与痛苦记忆或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噩梦,试图避免引发创伤的线索以及生理性唤醒的提高。
2.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也称性行为变态,是指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上与常人不同,且违反社会习俗。常见的性行为变态有性欲倒错,比如恋物癖、裸露癖、窥视癖、异装癖和施虐癖等。还有一种性心理障碍叫性别认同障碍,指具有与一个人自身生物性别相反的性别认同或性别感。
3.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障碍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在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边缘型人格、依赖型人格等。
(1)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表现出普通性猜疑,不信任或者怀疑他人的忠诚,过分警惕与防卫;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有将周围发生的事件解释为“阴谋”、不符合现实的占有观念;过分自负,认为自己正确,将挫折和失败归咎于他人;容易产生病理性嫉妒;对挫折和拒绝特别敏感,不能谅解别人,长期耿耿于怀,常与人发生争执或沉湎于诉讼,人际关系不良。
(2)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希望遵循一种他所熟悉的常规,认为万无一失,无法适应新的变更,缺乏想象,不会利用时机,做事过分谨慎与刻板,事先反复计划,事后反复检查,不厌其烦,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也是其特点之一。
(3)回避型人格障碍,此类人的特征是长期和全面地脱离社会关系。他们回避社交,特别是涉及较多人际交往的职业活动,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无能,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
(4)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4.心境障碍
包括在情绪与行为障碍中的心境障碍,主要指抑郁症,其中自杀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每十位男性中就有一位可能患有抑郁;而女性则每五位中就有一位患有抑郁。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抑郁症患者心境不良,情绪消沉,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丧失愉快感,精力减退,严重者感到绝望无助,大部分患者有着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患者思维缓慢,自我评价降低,精神运动明显抑制,联想困难,言语减少,语音低沉,行动缓慢。
(三)大学生常见的精神障碍
1.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又称躁狂抑郁症,是一种涉及一次或多次严重的躁狂和抑郁发作的疾病。这种疾病使人的情绪摇摆于极度高涨(或者易怒,或二者兼有)和悲伤失望之间,在这两种状态之间会存在情绪正常的时间。双向情感障碍是可以治疗的,并且康复是可能的。具有双相情感障碍者可以保持成功的人际关系,和从事有意义的工作。
2.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于大脑功能出现问题,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的最常见的精神病。患者的思想、情感、行为与现实脱节,不能分辨幻想与现实,因而丧失或减低自理及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它属于重性精神病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社交、生活及自我照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