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爱情的心理学理论
一、爱情的概述
(一)爱情的定义
爱情,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
名人名言:
“从动物的性本能中是培养不出人类的爱情的。恋爱的力量只有在人类的非性爱的好感中才能得到。”
——马卡连柯
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
总之,爱情应是两颗心灵相互向往、吸引,达到精神升华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一般而言,美好的爱情要经历一个萌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男女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称为恋爱,按进程一般又可分为初恋期、热恋期、恋爱质变期(失恋或结合)。
(二)爱情的三因素理论
20世纪9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滕伯格(Sternberg)提出了爱情的三因素理论,成为目前解释人类爱情最有影响力的观点。三因素理论认为:人类的爱情的基本成分都是三个,即亲密(intimacy)、热情(passion)、承诺(commitment)。亲密是以彼此的信任为基础的情感表现,热情则必然伴随着彼此间性的吸引,承诺是内化为个体心灵需求的一种责任和约定。斯滕伯格根据爱情的三种基本因素,将人类的两性关系划分为以下7种。
1.喜欢:亲密因素
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在爱情的三因素中,只有亲密因素时,相处的双方在交往中会感觉亲切、轻松,有很强的信赖感,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两性之间真诚的友谊。严格地说,此种关系还不能纳入到爱情之中。喜欢和爱的区别被现代男女严格区分,所以他们常常固执地要求明确的答复:你究竟是喜欢我还是爱我?当然,这种关系的稳定会因为二者间任何一方情感因素微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也是人们常常怀疑男女之间是否有真正友谊的原因。
2.迷恋:热情因素
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在爱情的三因素中,只有热情因素时,双方有强烈的性的吸引,但缺乏彼此的了解,缺乏彼此的信任,当然,更没有发展到承诺的阶段。处于迷恋中的个体相信:爱不需要理由。也常常无奈地吟唱:为何偏偏爱上你?迷恋开始于生活中的一见钟情,这种刹那间绚烂如夏花的情绪是否有生命力,能否发展为稳定的情感,取决于是否会有亲密和承诺因素的形成。
3.空洞的爱:承诺因素
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只有承诺,没有亲密和热情时,表明二者只有责任和义务,是高度道德化的或价值高度异化的两性伙伴关系。就爱情而言,是没有爱情成分的空洞的爱。
4.浪漫的爱:亲密和热情的结合
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具有亲密和热情两个因素,双方的关系不需要承诺来维系时,被认为是一种最轻松、最享受、最唯美的浪漫之爱,所谓“没有承诺,却被你抓得更紧”。浪漫之爱,若是缺乏承诺的意愿或能力,则与婚姻无缘,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
5.伴侣的爱:亲密与承诺的结合
当两性之间的关系有亲密也有承诺,而缺乏性爱吸引时,彼此的关系已经升华为亲情式的信任和依赖,仿佛携手走过漫漫人生的银发夫妇,虽没有青春时的激情,却具有难以描述的情感深度,是不离不弃的黄金伴侣。
6.虚幻的爱:热情和承诺的结合
当爱情没有以信任为基础的亲密因素时,仿佛大厦没有坚实的地基,是虚幻的空中楼阁,随时有变异的可能。
7.完美的爱:亲密、热情和承诺三者的结合
真正的完美的爱情应该以信任为基石,以性的吸引和欣赏为催化剂,以承诺为约束,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充满热情和活力。
根据斯滕伯格的理论,爱情是人类心理的色彩世界,亲密(信任)、热情(性爱)、承诺(责任)是爱情的三原色,爱情的色彩之所以如此丰富,差异如此之大,完全在于个体所选择的原色的比例。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爱情色彩的调配师,调出的色彩,或淡雅、或灿烂,千姿百态,只需要自己评判和欣赏,当然也只有自己负责。
二、爱情的基本内涵
(一)爱情不能完全归结于性爱的情感活动
性爱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是爱情的原动力。正是因为两性的生理差别,才会产生相互吸引、仰慕并渴望结为伴侣的感情需要。但是爱情不等于性爱,因为它还具有社会属性的内容,表现为人的性欲的满足必须在一定的伦理道德约束下,而且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吸引除了生理因素(相貌、体格、体质等)外,更多取决于人的思想水平、道德情操、精神境界以及家庭情况、工作状况等社会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爱情的这一特性日益凸现出来。
(二)爱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爱情的心理结构至少具有六个方面的特性:
1.直觉性。即直觉引起恋人间的亲近,如“一见钟情”、“相见恨晚”等。
2.冲动性。即热恋中往往带有很强的非理智性以及产生爱情后的不可阻挡性,正如有人所形容的那样,爱情如破土的春笋,不让它冒尖也要冒尖;爱情如奔涌的江水,想阻挡也阻挡不住。
3.专注性。正所谓“情到深处人孤独”,“为伊消得
名人名言:
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以自愿为前提,坦诚相待、忠贞不渝。
——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家)
4.排他性。所谓排他性是指抗拒其他人对自己性爱对象予以任何性亲近的心理倾向。排他性是人类的本能,也是文明时代人性爱的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说,“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性的”。
5.隐蔽性。情爱与性爱都总是以隐蔽的形式进行,不公开示人是情爱与性爱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隐蔽性能使人的性爱含蓄而富有诗意。
6.相容性。心理相容是建立在恋爱双方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双方生活习惯、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特别是理想志向、道德品质、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等相容的基础上的。心理相容是爱情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爱情具有丰富的社会性
爱情虽然是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的私情,但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爱情的内涵、本质以及追求爱情的方式不能脱离所处时代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都要受社会的习俗、观念、心理以及经济、政治的制约和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具有的抽象物,就其现实性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综上所述,爱情是一种复杂的、丰富的、多元的社会现象,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其中生理因素是爱情的基础,心理因素是爱情的本质规定,社会因素是爱情的社会条件,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爱情的本质,而恋爱则是男女双方培养爱情的过程。
三、相爱要具备的心理因素
真正的爱情是“生命的火焰”,它不仅给我们带来
名人名言:
爱情犹如一条长河,在汇集各个支流的同时,它的河床越来越宽,水位越来越高,河底越来越深不可测。
——拉祖米希娜
无比的欢愉、幸福,而且赋予我们力量、智慧。在人生的意义上,真正的爱情具有特定的心理因素。
(一)共同的人生观思想感情的和谐交流,是爱情的思想基础,而这种和谐交流,则取决于共同的人生观。一方图安逸,一方干事业,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隔阂、情感破裂,甚至离异。人类的爱情与动物性爱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类的爱情具有社会性,它是在双方的思想感情、志向理想、人生态度统一而和谐的共鸣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是理性而崇高的。
(二)和谐与互补
和谐即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爱情成功的心理背景。它是指在恋爱阶段,对对方的思想感情与心理特点方面的充分了解,同时也是保证婚前、婚期、婚后爱情美满的前提。在人生观一致、心理相容的基础上,互补则是融合双方性格、习惯、爱好、情趣的重要手段,互补心理意向是实现这种融合的自觉意识。互补,就是要自觉地用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优点去影响对方;就是要适应对方的性格特点,并用自己的性格特点来提示对方,从而达到双方和谐的目的,因而,互补心理是爱情完善并升华的核心环节。
(三)忠贞的情感
忠贞是爱情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爱情成功的基础。爱情具有性爱的特点,性爱是排他的。忠贞与爱人私有是有根本区别的。区别就在于忠贞是炽热专一的情感自我要求,是人类美德;爱人私有是把爱人作为附属品而把爱情私有化的剥削意识。而轻率地玩弄恋爱,更是卑劣、低下的,它只会使人堕落毁灭。正如培根所说,“它正如玩火一样,随时有自焚的危险”。
名人名言:
爱是理解的别名。——泰戈尔
(四)理解和信任
共同的思想感情是理解和信任的基本前提。只有理解对方,才能真正爱对方。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充分信任对方,猜疑、嫉妒是爱情升华的大敌。英国画家莱顿曾反复对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我该怎样恋爱呢?”最后他得出结论,那就是:信任。
(五)尊重与自尊
在爱情心理结构中,尊重与自尊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尊重,便没有真正的爱情,没有自尊,则不可能有真正的尊重。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才能做到自尊,对对方进行正确的评价,才能做到尊重。那种没有原则的“夫唱妇随”或“妻管严”的思想意识,有损于爱情的思想情感的交流。
(六)节制与旁涉
节制与旁涉的心理意向是爱情心理外延环节,也是爱情升华的重要途径。节制就是要使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合乎自然的发展,不要一味贪求不合乎感情发展的性行为。旁涉,就是不要用爱情来代替生活的全部,而要用生活(主要指事业、学习)来充实爱情。
【小资料】
恋爱状态的男女双方通常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1.恋人之间常有眉目之间的传情和语言的沟通。
2.恋人之间有美化对方的倾向,只见对方优点而不顾及其他。
3.恋人有力图完善自己而与对方协调起来的倾向。
4.恋人会在日常的一举一动里表达对对方的关心,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
5.恋人常会戒备对方会被别人抢走,有独占对方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