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
被称为“现代危机干预之父”的凯普兰(Caplan,1961)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此后,心理危机理论得以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关于心理危机的定义。
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Kristi Kanel认为不管哪种方式的定义,心理危机实质上都包括三个基本的部分,即:①危机事件的发生;②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③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了。Kristi Kanel的这一定义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心理危机的过程和实质,因而得到了许多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的认同。
由此可见,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危机事件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心理危机的不可避免性。根据凯普兰的观点,成长是通过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基础的不平衡或危机状态来继续的。
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对重要生活目标受到阻碍,但又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通常习惯的应对机制加以处理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中,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有意识地主宰自己的生活等。个体遭受到重要生活目标的挫折,或其生活周期和应付外界刺激的方法受到严重的破坏,并因这种挫折或破坏而产生害怕、震惊、悲伤的感觉,同时个体可能有过多次失败的解决问题的尝试。心理危机往往是突发的,出乎人们的预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
凯普兰(Caplan,1964)指出,心理危机往往是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的生活逆境(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严格地说,处于转折点上事情可能突然有所改进,也可能突然变坏。在医学上被用来描述疾病的一个转折点,也常被用来特指个体生活或社会事件的正常进程突然中断,这时必须对个体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加以重新评估。这种日常活动的正常基础的丧失就是危机这一术语的主要含义,并且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某人正经受一次心理危机,是指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了背离常态的事件,比如亲人去世、人际关系紧张、失业及诸如此类的事情。
须要注意的是,危机是不可控制的事件,它有着自己的发展进程。一般说来,危机具有两面性,它包含着危险和机遇两层含义。一方面,心理危机是危险的,如果危机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的其他成员,而个体又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包括杀人和自杀。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危机面临者寻求帮助,如果危机面临者能够利用这一机会,则危机干预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个体学到新的应对技巧,从而使个体心理恢复平衡,能够帮助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也就是说,心理危机孕育着成长和变化的机缘。在伴随心理危机的不平衡中,焦虑情绪总是存在的,这种情绪导致的不舒服为成长和变化提供了动力。在很多情况下,个体只有在焦虑达到极限以后,才会承认他们对问题已经失去了控制。
某一事件是否会成为危机,有三个影响因素:
第一,有无重大的影响心理的事件,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意义以及事件对自己将来的影响的评价;第二,个体是否拥有一个能够为自己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系统;第三,个体是否获得有效的应对机制,也就是个体能否从过去经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哭泣、愤怒、向他人倾诉等。由于个体在这三个方面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相同的事件对每个人不一定都构成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危机一旦发生并出现结果,就会对个体自身、他人(包括亲人、师生,甚至社会)产生强烈的破坏性影响。大学生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状态,研究与实践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急剧变化,大学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大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文化水平较高,心理发展水平正好处在埃里克森所谓的“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时期,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学生在这一时期遇到的心理危机的特征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一般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自己造成了损失 危机是对个体而言有害的事件,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上或物质上的损失。
(2)症状复杂,难以理解 危机是个体的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朋友交往等关系相互交织的综合反映,不遵循一般的因果关系的规律。因此,危机是复杂的。
(3)感到无法控制,没有迅速解决的办法 对于处于危机中的大学生而言,基本上会感觉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和周围的环境,也找不到迅速解决问题的方法。任何企图寻找迅速解决问题的想法,都会适得其反,最终都可能会导致危机的加深。
(4)具有不确定性 危机使人们常感觉到事件的结果不能确定,并能感觉到危机给日常生活带来了明显的变化。
(5)具有普遍存在性 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而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没有人能够幸免于危机。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也不例外。想镇定、冷静地处理任何危机都不太容易,但是把握机会、设定目标、形成计划、通过努力,处理问题都是能够做到的。
(6)处于危机中的个体防御机制削弱 危机时期,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资源都受到了限制,这时面临危机的个体的防御机制就会受到影响。
(7)危险与机遇并存 对于正处在危机中的大学生来说,危机意味着危险,又蕴藏着机遇。其危险在于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包括自杀和杀人;机会在于它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当事人寻求帮助,危机的解决会导致积极的和建设性的结果,如增强应付能力、改变消极的自我否定、减少功能失调的行为。大学生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能够使个体获得成长和自我实现,最终走向成熟。
(8)具有时代性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反映了时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以及个人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为成为通才型的人才、身体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强、完成学业、胜任工作、继续深造、实现理想等压力下的冲突和矛盾,不是孤立于社会的危机。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
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来源和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危机较为常见。
1.成长危机
一方面,大学生已经进入青年中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基本成熟和部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特殊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心理状态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而产生心理危机。另一方面,大学生性生理已经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异性的友谊和爱情。但由于大学生性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生活经验缺乏,常会产生一些不适当的行为,给身心带来严重影响。
2.人际关系危机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恋、自负,以及难以调和与他人关系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从中学到大学,大学生面临着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在中学时代,他们或许能够凭借出色的成绩赢得同学和老师的青睐,但在大学,成绩好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人际关系,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同时也须要懂得在出现矛盾时怎么来解决。同时,大学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方式、价值观、性格、兴趣爱好等可能会千差万别,这些差异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摩擦和冲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会产生人际关系上的危机,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3.就业危机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高校扩招、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有些同学表现出严重的危机感,同时有些同学为了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不断给自己施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旦努力失败就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心理挫折感。当前大学毕业生供给突然增多,但社会的工作岗位需求变化似乎并没有与之相应。一方面,国家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加快进行以机构和人员精简为内容的改革;另一方面,不景气的企业正在面对更多的职工下岗。大学扩招速度快于社会用人需求的增长,矛盾难以解决。部分大学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在哪里,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能力又不出众的学生而言,就业问题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他们的身上。他们努力增强自己日后的就业实力,给自己设置一些不合实际的目标,花费大量的财力和时间来学习热门实用的课程,这样就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和高负荷压力下,一旦失败就会体验到严重的挫折感和失败感。
4.学业与经济危机
对大学生来说,学习是首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所学专业非己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他们中有些人虚荣心太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
5.情感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情感危机是指一个人在感情中遭到突然打击,使他无法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感情,从而严重地干扰他的正常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处理能力,甚至使工作学习无法正常进行。在极度的悲痛、恐惧、紧张、抑郁、焦虑、烦躁下,极易导致精神崩溃、自杀或做出莽撞的事来。在大学生中最常见的情感危机莫过于失恋,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失常,有的人因此走向极端,酿成悲剧。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心理危机发生后,个体会在躯体、认知、情绪、行为等方方面面发生各种变化。在躯体方面,会产生疲劳、失眠、头痛、做噩梦、容易惊吓等。在认知方面,在危机状态时注意力集中于急性悲痛之中,并导致记忆和知觉的改变。在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忧郁、伤心、悲伤、易怒、绝望、否认与不安等情绪。在行为方面,当事人不能完成职业功能,不能专心学习和从事家务活动;与人隔绝,回避人或采取不寻常努力以使自己不孤单,变得令人生厌或具有黏着性;与社会的联系被破坏,当事人感到与人脱离或相距甚远,可能发生对自己和对周围的破坏行为,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最后努力;拒绝他人帮忙,认为接受帮助是自己软弱无力的表现,其行为和思维、情感是不一致的;还会出现一些平时不多见的行为。
个体在危机发生之后可能出现下列几种反应。
(1)事后震惊 事后震惊指危机过后,经历危机的人可能产生的一种潜在反应。表现是:周期性或持续性的颤抖;长期心烦意乱或心不在焉;极端不安和精神恍惚;精神混乱。
(2)责难 责怪自己和责怪他人。
(3)内疚和焦虑 面临危机的个体可能因为害怕、恐怖和忧虑而感到不知所措。他们告诉咨询员,紧张的情绪将引起突然发作,精力过剩,从而导致他们以一种坐立不安的方式行动,这在日常生活的坐、站、行中可得到证明,并且借助抽烟、喝酒、祈祷、打电话、吃药、和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的人交谈等途径来减轻焦虑。伴随着焦虑反应的共同症状:过多的出汗、头痛、心悸、胸痛、战栗、换气过多、头晕眼花。焦虑的人们不时地在思索、幻想、睡梦和演讲中反复体验创伤,一般的问题被夸大了,并被设想得特别严重,似乎是不可克服的,日常的家庭杂务变成了主要的障碍,并且需要相当完善的计划才能完成。
(4)抑郁 人们在面临危机时往往表现得很抑郁,特别是在很极端的时候,人们会极度地悲伤、痛苦或绝望。在这种情况下的个体在认知上会表现得很无助,他们会认为面对如此的情景,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都是没有用的,无论谁也无法摆脱这种情况。
(5)逃避和专注,并假装适应 这是所有心理危机反应中最敏感的。这些人表面上都好像很成功地驾驭了创伤和压力,但事实上他们似乎驾驭得太好了,以至于故作轻松。假装适应的反应是一种由抑制、自我克制等综合构成而支撑起来的相当脆弱的防御方法。假装适应的人很少主动寻求帮助。
(6)休克 人们可能被创伤事件弄得不知所措,他们感到麻木和茫然,而留给他们自己的仅仅是“这并没有真正发生在我身上”的感觉。这会在他们的外表上表现出来,经常眼神呆滞,说话恍恍惚惚,难以集中注意力,走路僵硬,并且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一些人由于突发事件而引起的压力反应是对他人或自己进行攻击,总觉得能够发泄满腔的怒火和重新获得自尊的唯一途径就是毁灭那个他们认为伤害了自己的人。另一些人则可能是自我毁灭式的,例如,疯狂地驾驶、酗酒,直到神志不清为止。
(7)寻求改变 危机中的个体虽然对事件的不确定感到很难受,处理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限制,但也不会坐以待毙,也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寻求摆脱困境,只不过常常采用一些不当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四、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应激性事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一般有明确的应激性事件,只有少数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应激性事件不明确,但是,也同样存在一些可参照性的生活事件。
1.躯体疾病
躯体疾病可能导致的心理危机,首先是焦虑、恐惧,当事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其次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情绪或行为。再次是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
2.恋爱关系破裂
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怒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
3.亲人死亡
面对亲人逝世,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悲伤反应也就越严重。亲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如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悲伤反应最大。此种情况下,心理危机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4.重要考试失败
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试失败可引起痛苦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退缩、不愿与人接触,严重者也可能采取自杀行为。
5.评优失败
评优失败者偶有自杀或攻击行为,主要是对将来感到悲观或觉得无脸见人,有时因愤怒情绪导致攻击行为,如认为自己的评优失败是某人作梗所致,因而对其施行攻击或凶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