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误区
大学生毕业时一般是在23周岁左右,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年喜欢幻想、好冲动、接受事物快、自我意识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不稳定;再加上青年大学生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验、自我调节能力差、心理容量小且脆弱,面对人才竞争的激烈,不少大学生缺乏心理准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因素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表现出复杂的择业心理。
一、无法正确认识自我
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存在着较多的想象成分,对影响择业的因素认识不足,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思维过程中,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因而其个人的择业期望值往往偏高,因此容易产生自傲、自卑、保守和攀比等心理困扰。具体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一)自傲心理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他们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工作,就业时过分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但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择业能力并不了解,于是出现了职业理想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比如,有的同学一心想到大城市找高工资、高层次的单位,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大量条件苦、待遇低的基层单位需要人才,因而愿望难以实现。
“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的就业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想象的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二)自卑、怯懦心理
自卑、怯懦心理也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也就是一些大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或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过于拘谨,缩手缩脚,优柔寡断,自信心大大减弱,自尊心受损伤,对自己的认识又一落千丈,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的同学则因此过低地评价自己,认为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就该满足了。
实际上,当前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形势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但由于大学生们涉世尚浅,对社会了解不多,因此,实际择业中的挫折也在所难免。面对挫折,一些学生通过自我调节,理智地分析自我,调整择业计划,从而选择到如意的职业;而有的学生,则无法正视挫折,变得胆小、自卑,择业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过度降低职业期望值。这些学生在具体的求职行为中,缺乏自信和进取精神,不敢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不愿独立进行求职活动,而是希望同学、家长或朋友相陪甚至由他们出面与单位洽谈,如此当然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少学生还因此产生精神不振、沮丧、失望、脆弱等心理现象。
怯懦、胆怯心理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面试前,一些人如临大敌、紧张不安、手忙脚乱,大有“丑媳妇见公婆”之态。面试时,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支支吾吾、答非所问、手足无措,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篇”一急之下,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说错一句话或因一个问题答不好,影响自己的“第一印象”,以致缩手缩脚,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为克服上述弱点,毕业生必须平时积极参加学生班集体和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无法正确认识社会
大学生由于社会实践的缺乏,对社会了解不多,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
(一)恐惧心理
有的大学生对社会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抱有“恐惧”心理,对自己的学历、性别、技能、经验等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选择职业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社会竞争中,合适又理想的职业不是俯拾皆是的,常常需要自己努力推销自己。因此,在寻觅中容易产生一种不踏实感、失落感和迷茫感。具体表现为焦虑、消极、孤傲、烦恼、困惑、恐惧、紧张、惴惴不安。适当、暂时的焦虑有益处,它可以给人一种紧迫感,刺激人们努力取得职业选择的成功。但如果焦虑是持续发生而且难以解脱,就可能产生就业恐惧。有的人负性情绪持续时间较长,直接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二)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紧张、恐惧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态心理。毕业前夕,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己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这种焦虑,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常双眉紧锁,心情沉重,意志消沉,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注意力极度涣散,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惶惶不可终日,特别在遭受挫折后,对因自己“无能”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或自咎心理。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急躁心理容易导致缺乏自我控制,心理紧张,烦躁不安,无所适从,有时甚至会产生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的后果。
【案例】
热锅上的蚂蚁
小利是一个比较平凡的大四学生,成绩中等,没有什么特长,也没有什么门路。所以在毕业快要来临的时候,他显得特别焦虑。
他每天都早出晚归,四处去打听,看哪个单位需要人。他自己都觉得每天好像都在做无用功,但坐在寝室里自己又会发慌,会非常不安,还是宁愿出去跑跑。看到有的同学签了工作合同,他会感到莫名的害怕,更加坐立不安。
小利说,现在只要有单位要他,只要能解决户口问题,其他待遇都不计较。他说一定要在“死亡线”前把自己卖出去,不然太丢人了。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而且这种压力与焦虑在各年级学生中都存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学生毕业前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较过去有明显增强,很多人坐卧不安、心绪不宁、抑郁烦闷,甚至心理严重失衡。
三、缺乏积极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积极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念头,认为自己迟早会找到工作的,平时无计划,临时抱佛脚,有的甚至认为“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依赖心理强烈。
(一)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从众心理重的人容易接受暗示,无主见,依赖性大,不能独立思考,而是迷信名人和权威,往往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的分析,事后又比较后悔。由于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多数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仅靠舆论导向,什么职业“热”就向往什么职业,因此从众心理较为严重。
(二)依赖心理
部分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这是指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择业的主动性弱、自信心不足、缺乏个人独立的决断能力。除了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职业目标外,更重要的是缺乏自主性,有严重的依赖感。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己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时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有的毕业生更是全方位把找工作的事交给父母,而父母也往往把子女就业的事当成头等大事,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等、靠、要”的思想。结果导致大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进行认真、理智的思考。当然,对就业、择业这样的大事,适当地征求询问师长的意见以及依靠父母、亲戚、朋友提供有利的条件和信息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毫无主见,一切全听他人意见和依赖他人的帮助。
(三)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表现为对他人突出的品质、才能和成就高于自己时所产生的贬低他人的心理倾向。嫉妒心理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指向性,即指向比自己能干和幸运的人;二是发泄性,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轻微的嫉妒表现为内心怨恨之外,大多数的嫉妒都伴随发泄行为,借助贬低、诽谤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仇人,还会使班级或宿舍内人心涣散、关系冷漠,嫉妒者本人也会增加内心痛苦和恼怒,甚至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四)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也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心理。虚荣心强的大学生,往往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他们选择职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羡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不是为自己寻找施展才能的空间。有的同学在择业过程中有明显的功利意识,他们把眼光集中在知名度高、社会地位好、经济利益实惠的单位上,不考虑自己的专业、爱好以及能力。比如北京某高校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一心想进某中央机关工作,认为这是一种炫耀的资本。经过激烈的竞争,他终于如愿以偿,但工作后却感到很失落。其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派不上用场,热情奔放的性格也受到压抑,工作中还不断出现差错,事业陷入低迷。当年的同窗好友一个个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自己却还是一无所成,他这才后悔当初不该太虚荣,“一招不慎,全盘皆输”。有的同学在择业中产生较强的攀比意识,特别喜欢关注其他同学的就业动态,非要优于其他同学,自己才会心满意足。
虚荣心重的同学应当端正自己的就业动机,摆脱爱慕虚荣、喜欢炫耀的个性,在择业时注重实事求是;要加深对自身性格、气质、兴趣的了解,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以保证自身的素质资源得以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地利用。
【小知识】
大学生求职心理误区
1.心理误区一:条件最好的人一定能找到最好的工作
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无疑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但是,用人单位并不是“星探”,成功的自我推销有时能使并不出众的应聘者脱颖而出。
2.心理误区二:拥有一份非常完美的履历表才能找到好工作
诚然,一份非常完美的履历表的确可以为自己增色不少,但是,履历表只能给招工者留下一个第一印象,因为大部分的雇主只用很短的时间来看你的履历表,而这时他们的目的只是想把那厚厚一叠表中不合适的人选过滤掉。而真正能否被录用,更多地取决于你在面试及使用期的表现。
3.心理误区三:主持面试的人都是西装笔挺的虐待狂
不要让想象把自己吓倒了。不必害怕面试,恐惧只会削减你的实力。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考官,你会是什么样的?记住,大家都是善良的普通人。
4.心理误区四:大公司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大公司能给你提供的可能是完善的制度、完善的福利保障以及比较正规稳定的工作环境,但是如果论发展机会的话,中小公司可能更具优势,因为中小公司具备很大的成长空间,无论是对事业,还是对人。
5.心理误区五:有学历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好工作
不少大学毕业生都非常担心只有一纸学历,没有工作经验,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其实,如果你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一群在业内闯荡多年的老手,那么你可能会失去一些优势。但是,与你一同走出校门的愣头青浩浩荡荡,在这支队伍里,你与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别人能找到好工作,你为什么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