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积极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正确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一)通过书籍、报刊、网络媒体了解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

国外研究认为:平时阅读相关书籍能治疗由精神和情绪引发的疾病,如抑郁、焦虑、紧张、恐惧、偏执症等。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善于思考,有较好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书籍、报刊、网络媒体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解决心理困扰。

(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

大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有助于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意识,有效地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三)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听讲座和参加各项心理培训、团体辅导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和社会,用新的方式去体验和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并产生全新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对自我进行积极调整

(一)塑造完善的人格

人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当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改变那些不适应发展的不良的人格特质。培养自信乐观、自强不息、独立自主、宽容豁达、开拓创新的良好特质。以健全的人格去面对生活的磨砺。

(二)充分认识自己与接纳自己

1.大学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

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不是件容易的事,过高地评价自己会表现出自大、自负,过低地评价自己会表现得过于自卑,这两方面都会使人丧失发展与成功的机会,大学生要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自我评价过程中既不能自轻自贱、自惭自卑,也不能自骄自傲、自我中心,要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制、自强、自爱。

2.不盲目与他人比较

古人主张淡泊名利,今人也倡导以平常心看待生活。能够如此并不容易。人们总喜欢想:我还应争到什么,却很少想我不应或不必得到什么。过分去争取本不应得到的东西,只能给人带来烦恼。心理学认为,盲目与他人比较是最大的心理误区。走出误区,才可能有好的心境。

3.有适当的抱负水平

人如果没有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关键在于目标(即抱负)水平高低和确立目标的标准是否合适。过低的目标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满足,而过高的目标容易因目标无法达成而产生失败感,挫伤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大学生应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目标,注重享受实现目标的过程。

(三)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

与人交往是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发展的关键,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通过交往,可以和他人交流思想、情感,相互启发、帮助,开阔视野,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四)学会管理和调整情绪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有时候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很容易受外界影响,爱感情用事,情绪常大起大落,要维护心理健康,学会以适当的方式管理情绪,建立理性的认知方式,掌握有效的宣泄和疏导方法。

三、寻求心理帮助

(一)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心理困扰人人有,只是程度不同。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考试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恋爱困扰,择业的迷惘,欠缺自信或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是大学生常有的心理困扰,都可以及时寻求心理帮助。若产生中度以上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应用科学态度对待,积极配合治疗。

(二)科学理解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具有治疗性的关系,协助来访者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进而欣赏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使人生有丰富的发展。

(三)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要去除“有病(精神病)才去咨询”的误解。学校的心理咨询不等同于医院的心理治疗。学校心理咨询主要是发展性的咨询,即帮助人们解决一般的心理困扰,协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开发潜能,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可以及时调整心态。

本章要点

1.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2.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3.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安宁平静的稳定状态。”

4.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既有遗传和生理因素,又有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

5.心理问题是指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和绝对的界限,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