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扇》是否被禁?
2、拟史与“真实”之关系?
3、以文为戏的维度?
4、悲剧主体的预设与置换?
思考清初诗歌宗唐宗宋之风气,掌握清代传奇创作风貌,评论《长生殿》、《桃花扇》及作者创作心态与艺术造诣。
一、孔氏生平与《桃花扇》创演经过
二、观照现实之距离与“真实”
三、以文为戏的维度与示现《桃花扇》的表演性
四、悲剧主体的预设与结局的突转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孔氏戏曲名作《桃花扇》是一出历史悲剧,它讲述了在时代战乱与政治风云背景下,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歌女李香君的悲欢爱情故事。作者在开场《先声》便直言题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凡例》云:“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正如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桃花扇便是剧眼。
“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桃花扇对全剧的剧情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通过赠扇定情、血溅扇面、点染画扇、寄扇代书、撕扇出家等情节,将侯李二人的命运与国家覆亡相联系,呈现了明清之际历史的变幻感和沧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