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举题材和爱情题材为主,把握聊斋主题、文化内涵及艺术所长;了解《红楼梦》的主题及主要人物性格、《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如何认识聊斋志异科举题材的作品、聊斋爱情题材的作品、分析婴宁形象。把握《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
一、功名路与狐鬼史
二、聊斋内外的询疑
一、功名路与狐鬼史
最早抄本:乾隆十六年(1751),铸雪斋抄本;最早刊本: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柯亭本(431篇);三会本:1962年中华书局张友鹤本,16卷,491篇。
蒲松龄汲取志怪小说“粗陈梗概”特点,以文言讲故事;发扬传奇小说以人物为核心的叙事体例,创制裁篇(短篇小说体:长言、曲折、丰满、写人为主;散文特写体:中篇、单一、轮廓式、以记事为主;杂记寓言体:短小、琐细、以明理为主),诗文互证、异史氏曰,将狐鬼精魅人格化,幽冥世界世情化,通过人鬼相杂、幽明相间的超现实书写来反映现实,表现理想,将志怪小说传统和传奇小说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文言小说创作的新天地。
二、人的异化、变形与扭曲
虎官狼吏:《促织》、《梦狼》《席方平》
贪心诡行:《雨钱》、《嘉平公子》
畸才废才:《司文郎》、《贾奉雉》、《王子安》
作者感触最深、用力最著的是那些奔波于仕途内外的举子们。基于自身痛彻的求学应举经历,作者塑造了一批迂腐古怪、倨傲癫狂、身心异化、灵魂扭曲的读书人。
三、以物性辅人性 以鬼情证人情
花妖狐魅
多具人情
情之所至
神鬼可通
清灵温婉的黄英、羞怯缠绵的青凤、慧美多情的红玉、娇憨天真的婴宁、机智爽朗的小翠、坚贞不屈的鸦头……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世称“聊斋先生”。
鲁迅先生评《聊斋志异》云:“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如《狐谐》言博兴万福于济南娶狐女,而女雅善谈谐,倾倒一坐,后忽别去,悉如常人;《黄英》记马子才得陶氏黄英为妇,实乃菊精,居积取盈,与人无异,然其弟醉倒,忽化菊花,则变怪即骤现也。”
二、聊斋内外的询疑
(一)文本与问题
(二)理论与运用
(三)角度与思路
(四)细读与阐释
(五)视阈与边界
(六)文献与规范
著名文人王士祯十分欣赏《聊斋志异》,为之题诗云:“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据清陆以恬《冷庐杂识》载:“蒲氏松龄《聊斋志异》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相传渔洋山人爱重此书,欲以五百金购之不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