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说的概念分层?
2、小说的类型与源流发展?
3、小说与地域文化、都市文化的关系?
4、小说的再生与续衍传统?
5、小说的传播接受问题。
掌握中国小说的源流发展与明清小说文体演变大势;明代小说创作格局、四大奇书的成书及重点作家作品。
1、小说的概念与目录学分类
2、小说的源流与类型发展:古小说、唐传奇、文言笔记体小说、宋元话本
3、章回小说的成熟与定型:章回小说概念、发展阶段、明代四大奇书
古小说: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而是史乘的一个分支。魏晋六朝,小说创作实绩卓著,古小说成为一独立文体并有了明确的分类。
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街头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我国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讲史、小说话本的基础上演化而成。所谓章回,是以回的形式划分章节段落,分回标目,回目最初为单句、后演化为对仗工稳的偶句,段落整齐,首尾完具,故事在紧要处断开,回末有套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它融合了小说与讲史的内容与体例,形成完整有序的情节单元序列,创造了性格传记与故事要素有机结合、既有短篇连缀又有长篇框架、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具有更大包容量和民族特点的长篇小说体制。
•民间平话阶段(讲说历史而加以评论,又称评话,是脱离说话,供人阅读的书面文学,如元刊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新刊大宋宣和遗事》等。评话到长篇小说经两线:滚雪球、《全相三国志平话》,聚合式、《大宋宣和遗事》、《石头孙立》、《青面兽》等)、
•世代累积型(三、水、西)
•文人独创型(金)
何谓演义?
传奇之于小说?
什么是奇书?
才子书的文化品味?
•文言笔记体、通俗说话体
•文言(剪灯三话、钟丽情集、《劉方三義傳》、《心堅金石傳》、《麗史》)•通俗说话体:
•短篇:三言二拍、《醉醒石》•《型世言》
•中篇:才子佳人小说(平、玉)
•长篇(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文言:聊斋 、阅微、子不语、谐铎、虞初•章回与通俗:
•演义与传奇:说岳、说唐、儿女
•世情:歧路灯、醒世姻缘传、红楼梦
•讽刺(儒林、梼杌)、炫学(镜花缘)、游记(老残)、黑幕(二十年目睹、官场现形、痛史、文明、宦海)、侠义(三侠五义)公案(包公、彭公、施公案)、狭邪(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海上繁华梦)、鸳鸯蝴蝶派
•1、概念术语(稗官与小说古史、俳优小说、市人小说、说话、演义、传奇、奇书、才子书--集体记忆与个体书写)
•2、地域文化与小说关系(地域何以成为热点?南北如何成为小说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方言、地方民俗、特定的环境背景)
•3、都市化进程与小说关系(江南市镇?都市文化圈层?小说中的江南?特定的文化空间与建筑意象?)
•4、古代小说的再生与续衍现象(选本、改本、版本、小说集;序跋;续书;评点;文类移植--诗文词曲绘画书法、八股文、日用类书)
•5、传播接受与小说关系(官方与民间、禁毁与训诫、文化管理、社会控制、域外流播)
唐代时俗讲便已相当盛行。据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载,武宗会昌元年(841)京城长安一次就有七座寺院同时开讲,且开讲时间较长,自“正月十五日起首,至二月十五日罢”。俗讲法师有海岸、体虚、文溆等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