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拥刘反操的主题倾向?
2、如何从曹操、关羽形象把握《三国》人物的历史身份与文学形象?
3、如何从诸葛亮解读三国的民间信仰
了解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探讨《三国演义》的主题倾向并贯穿分析关羽、曹操、诸葛亮形象。
一、从“拥刘反曹”的主题倾向看圣贤理想的实质
二、从曹操形象的历史还原看圣贤理想的解构
三、从关羽形象的演变看民间信仰的弱化与强化
四、从诸葛亮对结义小团体的介入看民间信仰的提升
名词解释:七实三虚、《三国》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
论述:以某几回为例谈你对《三国演义》主题的认识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饱受关注。在其题旨研究方面。在重新审视以往所提出的“正统”说、“拥刘反曹”说、“忠义”说、“仁政”说、“反映三国兴亡”之后,近年学界又产生了近三十种新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黄钧的“民族历史悲剧”说。认为魏胜蜀败的结局揭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对封建政治生活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不是正义而是邪恶;不是道德而是权诈。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现实。因此,《三国演义》所表现的蜀汉集团的悲剧,正是悲剧的时代所诞生的我们民族的一部悲剧;等等。虽然部分新说尚未突破传统“反映论”的思维模式,但更多的则是融人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时代意识,超越单纯文学的范围,拓展到了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呈现出多元交汇的新气象。
《三国演义》全书所讲述的基本史事和历史演变大势,均“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其在题材取拾、人物描写、故事演绎方面,则广纳传说野史素材,并藉助艺术虚构,达成妙笔生花,烩炙人口。受众往往将《三国演义》视为三国信史,对个中故事如数家珍。故清代史家章学诚《丙辰割记》称,《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两者间的矛盾性难免会给读者带来困惑与混淆。
曹操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特别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受非难。《三国演义》中所流露的“拥刘反曹”思想更是深入人心。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一文中提到,“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的历史 历史的曹操——以曹操形象为样本的历史哲学浅思&陈颖
《三国演义》合理地虚构历史,神化诸葛亮,“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在不少读者眼中,诸葛亮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贤相,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亦人亦神的超人。书中的诸葛亮形象,正是契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先生出山,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然而二人之间真的是“鱼水关系”吗?诸葛亮兄弟分在魏、蜀、吴三国,难免会引起刘备的帝王之疑。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到,“(刘备)疑公(诸葛亮)交吴之深,而并疑与子瑜(诸葛瑾)之合。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关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子瑜也。”